梁以瑚(香港)梁以瑚,自稱二胡婆婆,社群藝術的先驅。從事藝術四十多年,她的創作足跡遍佈香港、中國、亞洲以至世界各地,尤其著力於貧窮或受天災影響的民眾,以藝術舒解身心靈的創傷。
一九八零年代末,在留港越南難民達至高峰時期,她發起「越營藝穗」計劃,為當時最大的白石羈留中心組織了不同類型的藝術活動,包括繪畫、刺繡、音樂、戲劇、舞蹈、寫作及詩詞創作。 九十年代初,她和何慶基教授創立「藝術在醫院」,讓病人、家屬和醫護在艱難的環境中找到希望。千禧年代初,她創立「全人藝動」,四出中國及南亞災區,以藝術重建居民生命和生活、自信和尊嚴,保衛他們獨有的文化。 去年十二月,《鏗鏘集:被遺忘的故事》中受訪曾住過難民營的越南人,拿出當年寫過的詩和參與出版的《自由雜誌》,激動哽咽,心情依然難以平復。幾十年後,難民營已不在,但「越營藝穗」的創作卻依然保留著難民的故事和感情。 三月藝術充權教室,梁以瑚將娓娓道來藝術如何療癒社群。 “Light ... be it” 「光⋯⋯在」Evelyna Liang’s Ink Scribble, 梁以瑚 墨塗
|
我把第一、二章重複在同一紙卷上書寫、由墨黑至灰白到沒有了任何墨色又再重新在卷首再開始⋯⋯勞碌的抄寫如果沒有神靈在、其中又有何意義呢?
重複六次的抄寫、一張 70 米長的皮紙長卷、一邊佈滿亂雜的墨寫、慢慢淡化至另一邊沒有任何書寫的白卷。 我把長卷掛在兩邊面對面的牆上、讓長卷自然成一弧形、中部連綿折疊、再把兩個注滿水的漆黑竹盆放在相對的紙卷上、一面面對牆上掛下來墨黑的長卷、另一面對着未經任何書寫的米白。 我邀請來參觀者靜坐墨色水盆前書寫。 觀者可以安靜地在水面上書寫,用指頭或毛筆 靜觀水面的變化、之後應嘗試在面對着的長卷上找與之共嗚之點。(韻動) 面對空白長卷者可觀賞到白光之舞動‧而面對渲染墨黑長卷那一面的觀者只見光不斷被黑吸進歸於無。觀者可以安靜地在水面上書寫,用指頭或毛筆 靜觀水面的變化、之後應嘗試在面對着的長卷上找與之共嗚之點。(韻動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