楊識宏生於台灣。15 歲讀了《梵谷傳》後毅然決定要成為藝術家,1968 年國立台灣藝專美術科畢業後,積極參與台灣的畫壇活動,隨後在 1979 年移居美國紐約,為台灣旅居國外最活躍的畫家之一。其作品進入紐約頂級的畫廊展出,並成為專屬畫家,可說是台灣抽象畫界的代表人物。
|
楊識宏在八○年代末期與九○年代初期他稱之為「植物的美學」的系列作品中,藝術家回到了宇宙的和諧結構中,他以抒情的視覺思維與圖像思維,表現出一種理性內化之後的浪漫氣氛。這時畫面上的物象已經不僅僅是物象,而是外在事件時間已經過濾之後的詩性元素,其中沒有流逝的時間,或者這種時間已經被楊識宏以純粹繪畫性的空間結構改造了;所看到的是,隨著筆觸的方向而揮灑出來的時間,那是一種造型運動感之下的時間。 楊識宏的作品富涵濃厚東方情懷,90 年後作品多以漂浮漫生的植物為主題,充滿人文氣息。表現上融合水墨筆法及西畫著重之色彩及光線,故能在二度空間中表現出時間及速度的視覺感,又兼容東方神秘氣息。
就讀美術藝專時期,楊識宏師事廖繼春、楊三郎等前輩藝術家,奠定紮實的油畫底子。他大量研讀西洋近現代美術史,接觸現代電影、文學與古典音樂,豐富其藝術思維,嘗試過寫實、印象派、超現實與表現主義畫風。 40 餘年創作生涯中,楊識宏經歷多次創作風格的轉變:從學生時代對自我「存在」的思考;出社會後進入「都市文化」層面;旅居美國後擴大至深層的「文化異同」;1990 年邁入中年後,發展出植物的美學,將面對死亡的思考,轉化為對生命的禮讚。1990 年代起開啟全新的繪畫創作風格,以「植物」為創作主軸,將面對死亡的思考,轉化為對生命的禮讚,開展對於自然的更迭、生命的興衰及時間消逝的意境表現。著墨抽象創作多年,他的作品呈現強烈純粹的「繪畫性」與「表現性」,運用色彩對比,營造出黝暗中的光影。無論是觸及自然的再現,抽象色面的建構,或是通俗符號的演繹,他都企圖呈現某種內心的想像與視景。 近年來楊識宏的畫作多了對生命的觀照與內在精神性的探討,他在繪畫風格與技法的累積,逐漸在近期畫作中成熟地展現,站在他的畫作前,能吸收到畫家多年來累積的創作能量,更能在每一個細節裡,體會到生命的風味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