影像創作理念就創作的範疇而言,我認為攝影是一種「感覺」的發現與呈現,也就是一種新的視覺經驗與潛意識影像的融合,它所強調的正是「觀點」。影像創作者在「感受與觀察」的能力上要夠準確,不只是單純的用眼睛「注視」而已。因此,要能「想得到」,才能「看得到」,然後才會「拍得到」。
影像創作者為了能超越「記錄」的限制,必須在作品中注入「意念與想像」的移情元素,才有可能在平庸無奇的題材上,表現出超凡的「半抽象」意涵。我選擇運用「超現實」的手法,在影像中逐漸加添「心理與抽象」的層次,一方面擴展影像的內在空間,另一方面也藉此透視表象之後的另一種「真實」。
影像創作者不能永遠都利用被攝對象是「較稀有」或「較新奇」的先決優勢,來提升自己作品的內涵,換句話說,攝影者必須具備豐富的想像力,將平凡的景物,透過內斂的眼光,使之轉換成另一種抽象化的圖像語言。 基本上,一位優秀的攝影藝術家,除了必須具備相當程度的情感、細膩的心思、豐富的聯想力、過人的記憶力、敏銳的觀察反應力,以及一定水準的人文涵養之外,對光感、韻律、色彩、空間、造形、比重、氣氛…..都要有相當的敏感度才行。 |
「光線」⋯⋯必須在正確的時機,以適當的空間,反映在選擇的物件上,才可顯出其特殊意涵 。“光線”的本質,是一種「客觀」的條件,如何運用它成為擬想的效果,才是一種「主觀」的抉擇。
當我們沉溺於窗外動人景物時,心中惦念的,除了對仰幕的攝影家、畫家,獻上感恩之外,不妨也向一些偉大的古典音樂大師致敬!他們的名字叫做:巴哈、莫扎特、貝多芬、蕭邦⋯⋯ 「攝影的表現型式,會因體裁而有所不同,但是觀察的方式卻是相通的。」我覺得這段話不但能為多樣性的體裁作註解,甚至能為單一性的主題,找到一條更富變化的彈性出路。
攝影創作不只在於拍照本身,它是一種「思考」的方式,就像是一面「窗子」,也像是一面「鏡子」,攝影者必須時時望向窗外,但也不要忘了在鏡中凝視自己,這是「表達」與「自省」的雙向工夫。 的確,「直接攝影」有其存在的不朽價值,因為它是攝影的超凡特質。然而,「影像創作」卻不再僅是拍照而已。透過運用「後製方式 & 裝置手法」,傳達出有內在意涵的「觀念性」圖像,是我長久以來一直在面對的重要課題。 影像創作是我「禱告 / 療傷」的一種形式。以『讚美、榮耀 上帝』&『撫慰、激勵人心』(包括自己的心)為主要目標。 |
展覽記錄1982 個展〈自然與心程〉於美國文化中心
1988 個展〈感覺與觀點〉於美國文化中心 1989 電視專輯《改變的焦點——攝影家鍾榮光》於美國、加拿大、歐洲分別放映 1995 聯展「台灣現代攝影家聯展」於日本沖繩、香港藝術中心、台北藝廊 1995 個展〈時空邊緣〉於台北恆昶藝廊 1997 聯展「鍾榮光師生聯展」於台北恆昶藝廊 1997 聯展「國際視覺意象攝影大展」於中正國家藝廊,與柯錫杰、莊明景及六位國外攝影大師參展 2011 個展〈心情・新境〉(首次個人典藏展)於台北宣誠藝術中心 2011 個展〈光影旅者〉——於台北 EPSON 總公司 2011 聯展「耶穌熱」——於台北八樓當代藝術 & 台南活石藝術空間 2012 個展〈望鄉的心情——三十四年影像創作回顧展〉於新北市新莊文化藝術中心 2013 聯展「靈光中的凝視」(鍾榮光、李文政老師⋯⋯十人影像展)於中原大學藝術中心 得獎記錄1984 美國西海岸攝影年賽首獎
1995 台北國際視覺設計大展攝影首獎 1996 時報年度平面廣告創作獎銅牌 |
出版記錄1988-96 合輯「宇宙光聖誕特刊」、「台灣現代攝影家聯展」、「眼睛的旅行」(獲 1996 年聯合報讀書人最佳童書獎)
1997 專輯「國際視覺意象攝影大展」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出版(英業達集團贊助) 1999 著作「專業攝影的奧秘」雄獅美術出版 2011 著作「光與影的二重奏」(與宋珮合著)大塊文化出版 工作記錄1991-92 完成「飛利浦集團」亞洲地區多媒體形象影像拍攝案
1991-92 完成「統一企業集團」全世界英文版企業形象廣告年鑑影像拍攝案 2011 完成「皇翔——F4」豪宅建築及景觀形象影像拍攝案 2012 完成中原大學「2013 年形象月曆」影像拍攝案 典藏記錄1988-2014 國美館(4 幅)、北美館(3 幅)、企業集團、收藏家及私人⋯⋯(共約 90 幅)
|